2017-01-22 17:09 2017-01-13 18:54
什么是工程能力?我认为有两点:理解轮子内部原理的能力和组合小轮子装成大轮子的能力。 在校期间一直训练了自己前者的能力,而后者一直是自己薄弱的。这个组合能力可能不需要你去理解内部原理,但是要对什么场景用什么轮子有着深刻的理解。
2017-01-13 18:35
北京现在雾霾很严重,大家都买上了空气净化器,且注重自己的健康,而一些雾霾不是很严重的区域,会觉得这个净化器无所谓,于是就不买了。 会不会出现一种情况,雾霾地区的人们健康程度比非雾霾地区的人们好。如果真是这样,那真是讽刺啊。
2017-01-13 18:20
突然有一个想法:所有的互动、交流都是利益使然(本来在最前面加了个“几乎”,后来想想没有例外,就删掉了)。工作是为了赚钱,上学是为了求知,参加party是为了是自己开心/认识新朋友。而朋友之间的互动更是体现了这一点。你当然可以说我不图TA什么,就是想和TA一起出去high,那你也是因为从TA那里收获了乐观态度/快乐/让你舒服等等。就连最无私的父母的爱,恰恰是最自私的:为什么会养育你,因为你是我的儿女,养育你长大可以使你理解这个世界的美好,同时满足了自己为人父母的感觉,这就是父母的利益。这大概就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意思吧。
2017-01-05 16:05
真正的好朋友应该不会祝对方一帆风顺吧。一帆风顺的人生该有多无聊,只有经历过痛苦的挣扎,直面过深渊的恐惧,熬过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晚,才会更加珍惜和理解这个世界的美好吧。
2016-10-19 10:25
好久没更新了,最近在校招。在中国,人生中能改变命运走向的机会其实是非常少的,中考?高考?选工作?升职?人和人之间拉开差距就在这些时候吧。
2016-08-02 21:13
以前觉得,有零花钱,一千米跑进四分钟,身边有关心自己的人,偶尔生病去一次医院,所有的这些事是理所应当的。渐渐发现,这些都是幸事,慢慢开始珍惜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突然意识到,这好像就是上学的时候课本里学的“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道理。
2016-07-10 20:06
最近高中群里讨论游戏。 发现自从大学以后自己就很少玩游戏了,一是因为没时间,二是因为好像把游戏“看透”了:你的装备无非是躺在某些机器数据库里的数据、你辛苦了一晚上的结果可能就是让某块磁盘上的一个扇区多了一些数据;你的快乐来源自你的幻想;游戏策划利用人性的弱点在远端操纵着你的行为。
2016-07-05 08:29
最近在实习,很忙。说到这个话题,即使公司对待实习生像对待正式员工那样管理和分配任务,实习和正式工作有根本性的不同:实习是为了和公司互相了解,为之后的校招做准备;工作是为公司创造价值。正是因为这个根本原因,同一个任务,实习生和正式员工需要以不同的眼光和目的来看待,最后取得的效果也是不同的。
2016-06-05 20:51
今天刷着微博突然刷到了某个大V号转发了我的这篇教女友前端入门的博文,又去搜了下发现,这篇文章之前也被若干个大v号转发过,转发量总计近千。 评论里有一小部分人表示不相信,我非常理解他们的感受,人总是不愿意相信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东西,是一种自我保护; 同时我为他们感到深深地同情,对一个未知的东西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而不是一味地否定,这样才会有成长的空间。 按照知乎点赞,收藏,微博转发量粗略估计,这篇文章的阅读量可能有几十万了,如果能让一部分迷茫的初学者开始动手实践,那么我分享的目的也算是达到了。
2016-05-30 19:09
- 最近正在做当时大三上的andrew ng的机器学习课时没有完成的编程Lab(我现在研二,3年不知不觉过去了…)。凭借着当时的笔记,编程Lab做得还算比较顺利。一个最大收获是,现在给我一个训练集,我知道怎么对它们训练和调参了,不像大三时只知道理论了。当然还有好多不知道的,比如神经网络的层数,以及每一层input的数目分别是怎么确定的,希望之后的Lab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吧。
- 之前有学长推荐一个网站,叫hiho,去看了一下,是一个类似leetcode的做题网站,同时和leetcode又不同:hiho提供了每道题通俗易懂的解答,让一个算法初学者可以非常容易地学习各种经典算法。所以还是非常推荐的。
2016-05-24 11:35
当你问别人问题,然后别人推荐你一些资料、书籍的时候,TA通常会期待你去看了以后给TA一些反馈或者提一些深入问题的,这样才有继续交流下去的机会。一个靠谱的人推荐的东西必要是自己了解的,那么再次提出的问题TA必要是熟悉的或者可以引发思考共鸣的,这样一来一往的交流变有了意义。
不要因为不好意思而拒绝身边人小小的善意。一个苹果你就拿着吧,给你的零食如果饿了就接受吧,有时候一些伟大的交流就是从这些微不足道的破冰开始的。
2016-05-07 10:56
最近几年网络平台的普及化,使得每个人都有发声的途径。 渐渐发现,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不明事理就评价别人的人,如果因为工作/学习的关系TA碰巧是你身边的人,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忽视即可,如果触碰到敏感线也需要据理力争。 这里需要一个强大的能力,你怎么知道别人的评价是不明事理的?不能因为别人说得不顺耳就说别人是不对的,所以需要辨别对方说得到底是不是有道理的能力。 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不会轻易说别人的做法是错的,很多时候一个做法只有合不合适没有对错,设身处地地站在TA的视角想一想,没准我也会这么做。 把这个问题再向上抽象一层,即你身边如果有和你做事标准不一样的人,怎么办?这让我想起以前实习,我的导师和我说的一些话:工作中总会有浑水摸鱼的人,你不能被影响,学着适应并做好自己的本职。
2016-05-06 22:54
把以前本科时候上的AI课的笔记拿出来看了一下,原来自己当初也是那么认真地学过ML,唯一的遗憾就是当初学得太理论了,没有学以致用,一是因为课程竟然没有编程作业,二是因为自己也没有自主意识去找一个项目来做,结果现在已经把理论忘得差不多一干二净了。好在现在已经明白这个道理,现在学的所有东西都会做几个项目深入。
2016-04-29 20:23
最近在上呂世浩老师的秦始皇,他讲到秦始皇的自我评价和史记对他的评价完全不同时,讲了由这件事想要告诉同学们的道理,讲得很好:
秦始皇的自我评价和史记对他的评价完全不同。所有人在做事的时候其实难免都会遇到挫折,挫折是小事,更重要的是常常你努力做了很多事,最后你发现,事情完全不是你想象得那样,别人对你的评价,跟你自己想象得评价完全不一样,有的是天壤之别甚至是背道而驰,有的时候你觉得对方很喜欢你,可是真相可能是对方讨厌你讨厌到了极点,有的事情你自以为很成功,自以为很聪明,可你不知道在别人眼中就是一个笑话。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在于遇到的问题,而在于面对问题的态度。你面对问题的时候通常决定你一生成败的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当你发现现实完全不像你现象的样子的时候,你会面对现实,把问题解决掉,你愿意改变自己去解决问题,另外一种做法呢,就是掩耳盗铃,假装你们对我的评价都是你们对我有偏见的,对我有目的,你们不喜欢我,你们因为各式各样的目的故意污蔑我扭曲我做的事情,其实我做得很成功,只是因为你们不愿意称赞我,你们故意挑我的弱点,用合适各样的借口来告诉自己,其实我很好是别人不对,其实我很好都是因为现实环境不如我的意思。你有两条道路可以选,一条是改变自己,一条是不改变自己继续生活在自己的美梦中。你们会问,当然选第一条路为什么要选第二条?不,按照历史来看大部分人都是选择第二条,为什么呢,因为第一条路是很痛苦的,面对真实的自己是非常痛苦的,那种痛苦就好像你有了伤口结了疤之后,要把疤撕开,重新去看血淋淋的伤口一样,那样的痛苦,没有几个人有勇气去面对真实的自己,活在自己的幻想和美梦之中是比较快乐的事情,如果你选择的是第二条道路,那你永远也不可能改变自己了,你只有一步一步地让事情越来越糟。
2016-04-11 17:45
历史上所有的和平都是短暂的和平。让人不禁想问,二十一世纪以后真的会一直和平下去么?战争随时可能都会爆发,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式在发生变化。以前的战争是拔刀见血的,现在的战争慢慢转向了以互联网为中心,战场上倒下的不再是人,而是公司。哪里存在所谓的和平呢。
2016-04-08 16:41
我不喜欢在社交平台上(朋友圈/微博)发状态的原因是总觉得会影响一些不相关的人,比如一些交流不深的朋友没人会关心我昨天去哪里玩了,一些在传统行业耕耘的同学也没人会关心IT界发生了什么,等等。所以我每次想分享一个东西的时候都会严格分组,比如生活的事情只给家人朋友看,技术好文只给同行看,这样就避免给别人造成信息污染了。这样太累了,后来就干脆什么都不发了。当然也不是完全不发,遇到值得分享的东西还是一定会分享的。这样做的话有朋友就会说,不与外界交流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可是不发朋友圈不代表不和外界交流啊,难道在微信出来以前人和人之间是无法交流的吗?以前用的是信鸽,再后来是无线报,到了网络时代搭建博客和全世界交流,真正有交流需求不会因为没有朋友圈而被阻碍,并且仔细想一下,朋友圈维持的弱关系真的是你需要的么?于是把那些本应该发社交平台上的小想法发到这里来,很多时候自己的一些小想法不太成熟,发博文太过正式,就有了这个timeline,这样就不存在上面“打扰”的问题了,毕竟这是自己的博客,读者主动点进来看,如果有机会深入交流当然是好事,如果觉得很无聊也属正常,也算是有“点击之缘”吧。